幽门螺杆菌——胃内常“客”,后果不容小觑!
说到幽门螺杆菌,我们常联想的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这些胃部疾病,但是它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幽门螺杆菌作为目前发现唯一能够在胃里生存的细菌,它除了对我们的胃部会导致一系列的危害之外,还与胃外疾病息息相关。
01 幽门螺杆菌与胃内疾病的关系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一部分人会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虽然70%的人群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但如果做胃镜检查会发现都存在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
幽门螺杆菌是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最严重的危害是幽门螺杆菌会直接导致肠型胃癌的发生。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发生模式已获得公认。幽门螺杆菌感染均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温馨提示: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时,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没有症状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02 幽门螺杆菌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房颤、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血管内的慢性炎症,促进斑内炎性反应物增加,使斑块稳定性下降,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加剧。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儿童哮喘。幽门螺杆菌及其分泌的毒素可通过胃食管反流进入呼吸道直接刺激气道黏膜,引起气道炎症反应,导致肺功能下降。
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引发缺铁性贫血可能与其降低人体内维生素C浓度,引起上皮凋亡影响铁吸收有关。
代谢系统相关疾病:糖尿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与糖脂代谢有关,可通过影响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影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糖尿病的相关性还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03 一旦发现,应立即根除!
《中国幽门螺杆菌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明确指出根除Hp可降低我国的胃癌发生风险,有效预防胃癌。因此,无论有无症状、无论男女,只要感染Hp,18岁以上的人群都应对Hp根除治疗。对初次感染Hp和再次治疗,推荐使用铋剂四联方案(即铋剂+PPI+2种抗生素)。
小结
虽然,我国Hp感染率高,但是成年人一旦根除治疗后,再感染几率小。只要规范化的治疗,注意饮食卫生,使用公筷,定期复查,就能有效根除Hp感染,避免其带来的危害。